商城系統(tǒng)

注冊登錄

新零售制勝秘籍,基礎而又簡單

2018-03-16|HiShop
導讀:最新消息,新零售制勝秘籍,很多制勝的方法或許我們最開始就已經想到了,但是最后又將它遺忘了,或許是因為它太基礎,因為它太簡單,但往往這些猜是最重要的。...

  最新消息,新零售制勝秘籍,很多制勝的方法或許我們最開始就已經想到了,但是最后又將它遺忘了,或許是因為它太基礎,因為它太簡單,但往往這些猜是最重要的。

新零售制勝秘籍,基礎而又簡單

  認識Amazon Go的兩個誤區(qū)

  今年初,西雅圖第七大街2131號,延遲了將近一年,傳說中的新零售圣地Amazon Go終于向大眾開放。正如預期,一場新零售科技大秀就此展開,Just Walk Out技術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購物體驗,撇去目前美中不足的因為限流而產生的排隊人潮外,多數(shù)去過Amazon Go的客戶都對整個購物體驗給予高度評價。

  對于傍晚百貨公司就關門,人力成本高居不下的美國來說,無人店其實是剛需。細數(shù)無人店有延長銷售時間、降低經營成本等優(yōu)點,但殘酷的事實是對消費者而言,并不會因為無人店使用了高科技,就可以對用戶體驗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如果無人店帶來的是流程的復雜化以及服務打折扣,消費者會扭頭就走,因為有人服務的店還是普遍現(xiàn)象,這樣無人店很快就會變成名副其實的無人商店了,因為真的連客戶也不會有。

  第一個誤區(qū):人臉識別

  為了確?;镜牧鞒添槙?,Amazon Go的黑科技其實為此下足了工夫。所以一開始我們先來科普下關于黑科技的基本觀念,以及常見的誤區(qū)。首先江湖謠言中與事實相差最遠的其實是關于人臉識別,其實在多人場景中,技術難度的關鍵在于如何正確地跟蹤商品被拿取以及該把商品放到哪個虛擬購物車中(每個店中的客戶都有一個虛擬購物車,估計店內有將近70個走來走去的虛擬購物車)。

  阿里曾宣稱它們的無人店是基于人臉識別,但是實際上用臉來追蹤虛擬購物車是完全不切實際的,因為非常容易跟丟,尤其是大多數(shù)的客戶并不會持續(xù)抬起頭,只要當客戶從貨架取商品的那一刻沒能采集到臉,基本上就會發(fā)生結賬計算錯誤,因此人臉識別技術是沒有追蹤客戶移動到哪里的能力的。Amazon Go根本沒有人臉錄入的步驟,所以也就無從使用人臉之說。至于阿里,在結賬離場時有那么巨大的RFID感應門,其實就說明了實際采用的技術是什么。

  第二個誤區(qū):純機器視覺解決方案

  第二個誤區(qū)則是關于Amazon Go采用純機器視覺解決方案,這也不正確,判斷被拿取商品的種類以及數(shù)量其實都是靠貨架上的重力傳感器。貨架上有許多小分區(qū),每個分區(qū)都是一種SKU,所以會有相近的重量,它們可以因此得知精確的被拿取商品的數(shù)量。重力傳感器本身并無識別功能,所以觸覺仍需視覺的協(xié)助,那么多個虛擬購物車在店內走來走去,難道只靠天花板的攝像頭就能精確定位追蹤嗎?其實答案看亞馬遜的專利文件才是最準確的——最主要關鍵是通過頭頂?shù)臒o線訊號發(fā)送器來跟蹤店內行走的客戶。

  根據(jù)實際參觀過Amazon Go的友人表示,他們曾經拿取商品時手機刻意關機,Amazon Go卻依然能夠正確地把商品添加至他們的賬戶。事實上,亞馬遜早就有備案,那就是頭頂?shù)臄z像頭去做行人移動跟蹤,通過紅外光傳感器(根據(jù)體溫),能夠更正確地追蹤人體。

  當顧客伸手至貨架拿取時,也能通過對手的偵測,來觸發(fā)商品被拿取的監(jiān)測信號。除了視覺做跟蹤,事實上還用了聽覺,通過店內的多個不同位置的收音設備的音頻接收時間差,其實就跟蝙蝠通過聲音來精確決定飛行方向一樣,這也是輔助進行用戶跟蹤的一大利器。

  所以各位可以發(fā)現(xiàn),Amazon Go為了要做到無人店,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準備了一種以上的備案,也因此它能做到流暢到令人訝異的使用者體驗。甚至能讓每個在里面的客戶都能感受到做小偷的快感。

  但Amazon Go并非沒有罩門,當用戶購物離店后需要將近5分鐘才會收到結賬賬單,就可以想象它是耗費了多么龐大的資源來做計算。光是用戶離店一次性將整個購物歷程上傳計算以及確認結算結果,即使是全球云服務第一名的龍頭也要計算耗時5分鐘,可見這還不是可復制、商家可負擔的方案,但是Amazon Go開了個頭,技術改善進而普及應該是遲早的事。

  新零售不應該是佛系零售

  反觀國內,從去年下半年起,無人商店、無人冰柜與無人貨架的概念開始野蠻生長,多數(shù)從業(yè)者都認為新零售的決戰(zhàn)關鍵在于供應鏈以及地推,所以辦公室貨架如野火燎原,但這些從業(yè)者似乎都忽略了新零售的另一個關鍵——新技術。

  為了擴張版圖,許多零售業(yè)的鐵律,像是坪效、毛利、盜損等問題,都視如拂面清風而毫不在乎,甚至對收不收得到錢也無所謂,面對低流水低毛利低坪效也面不改色,我們可以稱這些新零售都是二十一世紀的佛系零售。

  新零售總歸還是要照著零售業(yè)的規(guī)矩走,這陣子這些毫不在乎的佛系新零售都開始受到現(xiàn)實的反撲。20%起跳的盜損率,即使是將戰(zhàn)地退守至辦公室場景,盜損仍然在8%至12%之間高檔徘徊,盜損直接影響了毛利,也影響了選品策略。

  雖然靠地推拿下了離客戶最近的領地,但從業(yè)者似乎忘了這個領地其實是用犧牲品類來換取的,因為缺乏運用領地的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導致現(xiàn)在大家放的都是清一色的毫無成長空間的飲料零嘴。在傳統(tǒng)零售,大家都有千人千面的觀念,而辦公室貨架,誰也沒有千人千面的觀念和底氣??康赝频拇_可以攻城略地,靠供應鏈可以補充糧草,但若沒有新技術的使用,以及大數(shù)據(jù)的善用,這場領地之爭最終就是人人皆輸?shù)南膽?zhàn),資本燒錢的不可持續(xù)之戰(zhàn)。

  更早發(fā)酵的無人店概念更是早早熄火,其實光是用1935年就已經發(fā)明的射頻(RFID)來作為無人店的核心技術就顯得極其諷刺,因為使用這個已經83歲的射頻來開無人店就像是硬逼老奶奶上臺作嘻哈表演,這個舊技術已經很難突然枯木逢春,怕水、怕金屬、怕折彎的天生缺陷恐怕很難有大的突破。

  最大的問題就是它其實是變動成本,省下店員的成本只是表象。仔細算盤一撥,光是每個射頻就要將近3.6毛的單價、將它嵌入商品的人工成本,連帶識別錯誤的損失,其實早就遠超過人力成本,這種無視實際經營成本的做法其實并不會為商家?guī)黹L期的獲利。

  至于使用二維碼則是完全把消費者體驗完全拋到一邊,當Amazon Go是用科技來簡化購物流程,拿了就走,沒有一秒鐘要因未結賬而停下腳步。反觀二維碼便利店,消費者每拿一個商品得自己掃碼一次,拿完后自己在app上結賬,離店時還需要再拿出app掃描一次結算二維碼,整個購物流程比原來的更為繁復,而且自助掃碼的概念其實是在考驗脆弱的人性。

  光靠地推與供應鏈當初不就成就了外賣與O2O的輝煌戰(zhàn)果嗎?為何到了線下新零售這里就不適合了?因為原來外賣與O2O等平臺通過資源整合,可以為消費者提供方便的搜索服務,會降低消費決策成本,所以消費者才會對這些服務產生依賴。至于線下新零售,目前還沒有消費者追蹤機制、喜好推薦機制等等,而這應是新零售需要快速補齊的關鍵能力。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fā)現(xiàn),Amazon Go主要以食品作為主要品類,一方面是因為食品的高毛利,二來是對消費者來說,餓著肚子的時候一秒也不想等,所以對顧客有新價值。通過亞馬遜賬號,它很容易就可以把在線購物紀錄與線下商品選購數(shù)據(jù)打通,未來應該會逐漸推出新型的推薦與導購手法。

  消費者在貨架前的選擇、猶豫、拿取、放回,這些數(shù)據(jù)其實都能帶給品牌商更直接的產品改進意見,成為零售以外的重要數(shù)據(jù)服務。這波新零售雖然起于在線獲客成本日增,流量紅利耗盡而轉入線下尋求業(yè)績成長,但是決勝的關鍵恐怕還是在于如何將人、貨、店以及消費場景,通過數(shù)據(jù)將四者完整串接,這恐怕才是新零售的“新”字的關鍵所在?,F(xiàn)在外來的和尚已經隔海開釋,就看本地的佛系新零售們要如何接招了。

  HiShop新零售系統(tǒng),是為傳統(tǒng)零售企業(yè)專業(yè)打造的新零售解決方案,幫助企業(yè)快速搭建新零售平臺,實現(xiàn)線上線下門店,會員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營銷。